2017年以来,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县域为单元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截止今年6月底,全省95个县(市、区)已全部完成。此轮生物多样性调查共布设1.74万条样线、1.01万个样方及1.26万个样点,对陆生维管植物、陆生脊椎动物、陆生昆虫、淡水水生生物开展系统性调查,累计收集数据62万条,共记录物种9266种,全面摸清了全省生态“家底”。调查结果显示全省生态状况变化呈现三大特征。一是物种丰富度持续提升,多地记录刷新,相继发现毛脉槭、凹耳臭蛙、亚洲长翼蝠等近30种江苏新记录物种;二是珍稀濒危物种恢复向好,17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141种中国红色名录受威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植物熊猫”独花兰在溧阳发现新分布点,“昆虫界国宝”中华虎凤蝶新增多个栖息地,“鸟中国宝”东方白鹳扩展至全省13个设区市,长江江豚分布范围覆盖整个长江江苏段;三是生物分布格局清晰,宜溧山地、宁镇山脉等为陆生植物与昆虫多样性热点区域,滨海及太湖沿线湿地富集陆生脊椎动物,苏南水网及大运河沿线是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热点区域与全省重要生态空间高度重合,彰显“山水工程”“生态岛”试验区等生态修复项目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