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月中旬秋收开始,到11月底水稻收割进入扫尾阶段,港城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数十天保持优良。卫星云图显示,今年秋收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我市约303万亩水稻,没有出现一例秸秆焚烧事件,首次实现了“不着一把火、不冒一缕烟”的全面禁烧目标,为全省仅有的3个“零火点”城市之一。
今秋全市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为历年最好水平,“零火点”目标的实现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密不可分。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通过多次对普通农户、基层干部、秸秆经纪人、秸秆能源化利用企业负责人等相关人群的采访,我们深知:为实现“零火点”目标,市直有关单位和各县区特别是基层干部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场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战役赢得漂亮,也赢得艰辛。
■禁烧成效:
今年秋收未见狼烟四起
“禁烧秸秆 保护环境”、“谁用谁受益 谁烧谁负责”、“加强综合利用 禁止秸秆焚烧”……
秋收开始后,笔者多次跟随市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工作督查组成员下乡督查,发现乡镇村组街头巷尾挂满了各种各样的横幅,带有大喇叭的巡查宣传车到处跑,田间地头隔不了多远就能看到带着红袖章的巡查人员,这样浓厚的禁烧氛围在以往从来没有看到过的。
10月15日,坐落于海州区新坝镇普安村境内的大型养殖场外,只见一辆辆装载玉米秸秆的手扶拖拉机、农用三轮车排成长龙,等待过重。“一亩地鲜玉米秸秆拉到奶牛场能卖100多块钱,等于把一茬的化肥成本捞回来了,有养牛场敞开收购,谁还愿意一把火烧掉秸秆。”从送秸秆农民的口吻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户出售秸秆的积极性非常高。养殖场负责人刘学富介绍:“目前有100余头牛,以后还将增加到600余头。按照一头牛一年需要2吨秸秆计算,需要4000多亩地的秸秆才能满足需要。政府提倡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正是帮了我们一个忙,既解决了我们养牛饲草不足的难题,又保护了自然环境。”
在赣榆、东海、灌云、灌南等地,我们也看到玉米秸秆大都收集起来用作青贮饲料,部分进行了秸秆还田,而花生、大豆秸秆因为量少、用途多,没有出现焚烧的。而10月25日的水稻全面开镰,让秸秆禁烧进入到最紧张的攻坚阶段。
往年秋收,从沿海高速往南走时,多多少少都能看到焚烧秸秆的现象,但是今年这一路走来,我们没有寻到半点烧黑的田块。11月上旬,全市水稻收割进入最高峰期,通过多日的明察暗访,一路走来也没有发现任何秸秆焚烧的迹象。
11月10日,在灌南县三口镇水稻收割现场,我们看到秸秆还田机驶过田地,已经初步粉碎的秸秆被快速耕入泥土,从而完成还田,轻轻地踩上去感觉土质要松软得多。“直接还田是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为提高秸秆还田的质量,全镇各村严格控制收割的秆茬高度,作业的收割机必须将茬口控制在10厘米以内。”镇综禁办工作人介绍,为鼓励秸秆还田,镇里给予每亩10元的补贴。另外,通过秸秆打捆发往电厂发电、秸秆粉碎制作菌包等形式将秸秆变废为宝,增加农民收入。
“广播天天响,标语到处有,村里的、乡里的干部天天在田间地头转,我们都知道秸秆不能烧。”灌云县龙苴镇塘桥村60多岁的于怀军老人告诉我们,他种地种了几十年了,今年禁烧的力度是最大的。“村干部天天盯着,加上他们也给我们找出来利用渠道,我们也不想焚烧秸秆。”一路采访下来,我们没有发现一处火点。通过与多位农民的交流,今年秋收期间未见狼烟的原因逐步浮出水面,秸秆利用渠道的通畅,让稻草有了价值,农民自然不会焚烧。
■利用途径:
变堵为疏实现以禁促用
“没有真正的废物,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禁烧的关键是为秸秆找出路,利用渠道不打通,禁烧措施再严,堆放在沟渠路边的秸秆,早晚都会被顽童烧掉,或被弃之河沟污染水源。”市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实现今秋全面禁烧的目标,各级部门将秸秆综合利用摆到更为突出的位置,以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落实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
我市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800多万亩,产生秸秆400万吨,其中秋季水稻秸秆大约180万吨。秸秆综合利用怎么用?有哪些渠道可以走?
为确保秋季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工作成效,夏收刚一结束,市级部门便迅速开始谋划秋季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工作,成立了由市政府办、市委农工办、市农委、财政局、农机局、环保局等部门参加的联合调研组,深入基层问计于民。同时,从上到下专门成立了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工作领导机构,健全工作机制。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市秋季秸秆的出路主要在于草编和发电,而我市草编产业每年消耗稻草200多万吨,市内两个生物质发电厂年可消耗秸秆40多万吨,结合秸秆养殖饲料化、种植基料化、工业原料化、能源燃料化等利用途径,只要收储转运体系完善,渠道畅通,秸秆完全利用没有问题。
11月20日,在赣榆县境内204国道上,一辆辆满载秸秆的拖拉机、运输草帘的卡车来回穿梭。在通达草帘加工厂,我们看到四五台草帘加工机械同时开工,每台机械面前有4至6人负责添草,另有几名人员负责拖拉做好的草帘,随着机械“哒哒”轰鸣,一条长约10米的草帘几分钟时间就从流水线上下来。“今年各地严禁焚烧,加大草帘利用力度,收草量较往年要多出不少,今年秋收一个月估计能收近200吨。”草帘加工厂负责人王绪山介绍,生产出来的草帘子主要用于公路养护、绿化及蔬菜大棚覆盖,销售行情一直很好。老百姓卖草一亩地能卖到150元至180元,最多能卖到200多元一亩地。
“秸秆禁烧的关键在综合利用,综合利用的关键在收储转运体系的建设。”市综禁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完善秸秆收储转运体系,要求每个乡镇都建有至少一个秸秆收储打包场,负责将本地的秸秆打捆集中输送到秸秆发电厂等利用企业。今秋,全市共落实乡镇级打包场123个,面积2889.75亩;落实村级收储场地1370个,面积12107.4亩;发展秸秆专业经纪人1413名,组织做好秸秆的收集和转运工作,做到随割随清。全市初步建成由企业和合作社牵头、经纪人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秸秆收集储运体系。
“东海县龙源生物质发电厂就在我们房山,很多人都觉得有电厂在,不存在秸秆焚烧的问题。但是因为收储转运体系不完善,农户家的秸秆到电厂的渠道不同,以往焚烧还是避免不了。”房山镇综禁办工作人员介绍,今秋该镇每村组建2到5名经纪人队伍,由他们负责将秸秆从田间地头或村临时收储点集中运到兴谷收购站或电厂出售,打通秸秆收储转运渠道,全镇11.3万亩水稻收割全部结束,没有发生一处火点。
在完善收储转运体系、加大秸秆综合利用的同时,对今年水稻收割实施两个强制标准,要求收割机必须启用粉碎抛撒装置(秸秆需要回收利用的除外),留茬高度控制在10厘米以下。往年,收割机操作人员在使用联合收割机收割水稻过程中,为了求快,不按操作规程和质量作业,留茬普遍过高,致使小麦播种困难,农民只能焚烧过高稻茬解决问题。茬口高度控制住了,更便于从源头上抓好禁烧。
“往年秸秆禁烧工作难度大,最根本的问题在于秸秆出路不畅。”市综禁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秋收“零火点”的顺利实现,主要得益于变堵为疏的做法,广大干部与农民换位思考,切实为农民解决秸秆利用难问题,深入村组听取农民对禁烧的意愿和要求,取得了农民的理解和支持,促成了农民对政府禁烧令由抵触转向配合。
■执行力度:
从上到下层层落实推动
今年市委、市政府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全市全面实施禁烧的决心之大、措施之实、奖惩之严,超过以往任何时候。通过多次的采访、座谈,我们深感今秋“零火点”的顺利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政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有力执行。
秋收前期,铺天盖地的宣传遍及各个乡镇村角落,说是铺天盖地一点也不为过。在去基层乡镇的几次采访,我们都被浓厚的宣传氛围所震撼。11月9日,我们再次深入东海县多个乡镇进行采访,在田间地头,我们随处都能看到戴有红袖章的秸秆禁烧巡查人员。
房山镇组建了1000人的看管队伍,每人佩戴红袖章,并在巡查车辆上挂上“秸秆禁烧”彩旗,人到哪儿彩旗就飘到哪儿。“除了1000人的看管队伍,我们还组织了320名基干民兵队伍,在全镇25个村成立应急分队32个,镇里同时成立8个巡查组、3个督查组进行全天候巡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是没有人不知道秸秆禁烧。”房山镇党委书记张义刚介绍,为实现“不点一把火、不冒一处烟”,房山镇秸秆禁烧的各项任务都落实到人,落实到田块。
不仅在房山,在其他县区的很多乡镇我们都能清晰地看到乡镇绘制的作战示意图,每个地块的名称、面积、收割时间、责任人、村干部联系方式一目了然,一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强大组织网络,覆盖了从农机管理到监控到组织清理的秸秆收储转运全过程。
为实现今年秋季“零火点”的目标,市委、市政府也成立了最为严厉的督查组。7个督查组分别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纪委、市委组织部等有关领导牵头组成,同时每组邀请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全程参加。10月8日开始,每天都有督查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巡查。
“为切实达到督查的效果,督查组建立了日报告制度,10月9日至11月30日期间,每日19时前如实报送开展督查情况,遇到紧急情况,随时报送。”督查组工作人员介绍,自从开展督查以来,他们每天都要写一份督查日记台账,准确、全面地记录当日工作情况,并收集保存相关图像、视频资料,用作日后奖惩依据。
“再难的工作,再大的困难,只要肯用心,时时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就一定能够办好。禁烧秸秆,就是为了让群众呼吸上清洁的空气,这也是为了包括农民在内的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市环保局局长、市综禁办主任王家全的一番话是对我市今秋实现“零火点”的最好解释。
■长效机制:
优化提升农业产业结构
秸秆焚烧,是一项全国性难题,让各地政府头疼。然而,今年秋收,港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完胜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工作,首次实现“零火点”,不仅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拥护,而且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不容忽视。秋收秋种时间相对充裕,给秸秆处理留有充足的时间,而夏收需要抢收抢种,秸秆处理难度相对较大。时至11月底,我们在田间地头依然看到一些秸秆仍堆放在田边,没有及时清运出去。试想如果是夏收,农民抢种心情急切,这秸秆怕是容不得长时间堆放的,清运不及时还是存在焚烧隐患。
在赣榆采访草帘加工时,我们了解到,虽然我市现有的草帘加工企业可以消化全市的水稻秸秆,但是因为很多的水稻都是采用全喂入式收割机收割的,根本没法用来加工。“用来加工草帘是目前水稻秸秆综合利用效益最高的方式,但是只有人工收割或使用半喂入式收割机收割,收割后保持水稻秸秆齐整的稻草才能用来做草帘子。”从与王绪山的交流中,我们发现,要想让更多的水稻秸秆发挥价值,收割时必须采用半喂入式收割机,这还需政府更多的扶持与引导。
今年秋季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工作可谓是落实市委、市政府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的一次实战演练。严防死守可以收一季之效,却不是长久之计。我们要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总结成功经验,完善长效机制,要以更加有效的措施推进标本兼治,在严格禁烧的基础上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力度,把秸秆还田和收储作为重点,落实农机和秸秆收集贮存等措施将秸秆禁烧的压力消化在源头。
全面实现秸秆禁烧,从长远发展来看,根本之举还是要因地制宜调整、优化、提升农业产业结构。抓好秋冬种植业结构调整,是保证明年农业发展目标任务完成的前提,也是确保明年夏季秸秆禁烧工作的基础。目前,我市已经发布《关于实施“四沿”工程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实施意见》,要求紧紧抓住秋季农作物换茬的有利时机,以特色产业培育为抓手,大力推进城区周边、机场周边和重要交通干线道路两侧以及云台山周边等重点区域的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减少秸秆总量,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问题。
当前,各级、各部门要创新思路,把秸秆禁烧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做得更好,彻底根治农作物秸秆焚烧顽疾,让秸秆禁烧从高压管制逐步走向常态化,既还城乡一片洁净的天空,又促进种植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和农民增收。 (编辑:庄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