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合作社几十头牛再加上养殖的上百头猪羊等畜禽,哪一天不要消耗上千斤的秸秆,一年下来,估计要200多吨的秸秆才能够用。所以,我们开门收购秸秆。”谈起秸秆利用,禾盛肉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人大代表周安成头头是道。
像他这样,通过党员、人大代表牵头领办合作社,发展养殖业只是田楼镇秸秆综合利用、防止焚烧乱抛工作的缩影。
为实现农作物秸秆全面禁烧,田楼镇就如何转化利用好秸秆这一课题在镇村上下展开讨论,探索简便易行的最佳途径。该镇不满足于简单地开开会、贴贴标语以及单纯说教培训,着眼着力于秸秆的综合利用。面对农村实际,该镇提出多渠道、多样化、多方式的利用秸秆,并坚持因村制宜,不搞一刀切,抓堵的同时,更注重疏导转化,全镇上下切实把秸秆综合利用当作大事来抓,让群众自觉自愿地参与到这项工作中,确保落实到位、覆盖到边、推广到户,实现秸秆零焚烧、全利用。
还田利用是田楼镇26个村(居)转化秸秆的重要渠道。该镇紧密配合县农机、农开局等单位在规划实施的3.5万亩农开项目区内推广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秸秆还田以及免耕条播、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通过采取以点带面的措施,田楼镇先由农业服务中心流转部分农户土地,建立秸秆还田利用示范点,镇村干部先行先试,率先垂范,然后组织党员以及群众代表不定期地到秸秆还田示范点参观农作物长势情况,通过事实说话,使全镇干群实实在在地感受秸秆还田省工节本的好处,从而为全镇面上普及推广筑牢基础。对主动实施秸秆还田的农户以及购买秸秆还田机械经营者,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政府给予数额不等的补贴奖励,调动农户购买农机、推广秸秆还田工作的积极性。大莽牛、田楼、三兴等村(居)还对主动清运秸秆到集中点的农户给予每亩50元左右的补助,为秸秆集中利用开辟通道。
镇人大代表田文跃、冯善体、王开营等能人大户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投入资金购买大中型还田、打包等农用机械20多台,为群众服务的同时,助推秸秆转化利用工作,自身也从中受益。在夏种夏插工作中,农开项目区内的合兴、七圩、耿冯等村(居)在县农开局、农机局等涉农单位的结对帮助下,对小麦秸秆进行还田,面积超过3万亩。实践证明,小麦秸秆还田后栽插的水稻不仅长势好,病虫少,亩单产达700公斤,比没有实施秸秆还田地块每亩增产粮食20多公斤。
以市场为导向,依托专业合作社转化加工秸秆,已逐渐成为田楼镇利用秸秆、促进农民增收的新支撑。家兵稻草制品加工合作社是该镇通过招商引资的成果,由南京客商周家兵投资组建。合作社在田楼、耿冯、六圩等村设立9个加工点,投入稻草秸秆加工机械40多台套,免费提供给加入合作社的农户,生产草绳、草帘等编织品。如今,合作社成员坐在家中一边收购水稻秸秆,一边从事稻草制品生产加工,达到一定数量后,由合作社上门统一收购,全部现金兑现,不打白条,这样既解决农村年纪较大的群众就业务工问题,拓宽收入渠道,关键是消化了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堵住焚烧的源头。由于镇村两级想方设法提供秸秆的去处,自身也能额外得到收入,田楼镇的1.8万农户再也不为秸秆运输堆放而头疼发愁了;从事秸秆加工的个体户也不担心产品的销路;专业合作社为会员开辟增收路径的前提下,从中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镇村两级看管秸秆的精力和成本相对降低,可谓是一举多赢。大兴、耿冯等村还引导村民扩大稻草扫帚、刷把生产加工规模,做活稻草文章,使昔日的废弃物、烧火料成了“香饽饽”。
此外,田楼镇还动员农户推广秸秆发酵、秸秆沼气以及食用菌生产技术,转化利用好每一种秸秆。自2012年起,该镇合兴、长茂等村尝试推广秸秆留置田头地边,稻茬麦播种结束后,将田边水稻秸秆重新覆盖在地表上,既起到增温保墒作用,又能有效防止麦苗遭遇寒冬冻害,通过日晒雨淋风化后,秸秆成为下季农作物的天然肥料。
目前,田楼镇近6万亩秋熟农作物65%以上的秸秆将通过还田、加工进行综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