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评价工作原则
通过回顾性评价,对照灌云县工业经济区临港产业园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和批复要点,排查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和区域环境制约因素,明确解决方案,从环境保护角度,优化布局,督促配套环保基础设施的实施与完善,指导入区项目的环境管理工作,有效解决区域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
二、灌云县工业经济区临港产业园概况
产业园规划范围为以纬九路、经十路为界向西扩至经九路与经八路中间位置,启动区规划用地面积约3.41km2,实际开发范围为北至纬九路,西至经七路,东和南至324省道(经十路),总开发面积约为10.6km2。
产业园产业定位是以三类工业为主,一、二类工业为辅;行业类别主要考虑以化工、医药、染料、印染、酿造、轻工等。
产业园道路、供水、雨水、污水、供电、供气、通讯等各类管线基本到位。目前已建
40t/h
的保鑫临时供热点,
50t/h
的明盛余热利用(其中外供
20t/h
),日供应
5
万吨的自来水厂,日处理能力为
1
万吨的园区污水厂,二期
3
万吨
/
天规模正在申请试运行。
三、产业园建设存在问题、制约因素
(
1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区内管网不完善,道路铺设时不同时进行雨水管网和污水管网的建设,雨水管网和污水管网根据进区企业建设情况逐步铺设。这样的铺设在产业园启动时能节约初期资金的投入,但道路铺设和管网铺设两次施工将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同时造成两次水土流失。电信、网络等基础设施没有统一的建设规划。园区集中供热没有按照批复要求执行,建临时供热站,待区域热电厂建成后再拆除,规划不合理,也造成投资浪费。供热管网还未建设完成,园区内部分已运行企业自建锅炉,不利于污染集中控制和总量控制。区内未考虑中水回用等措施。
(
2
)企业污染控制措施
区内企业自建有不少燃煤小锅炉或燃煤导热油炉;区内部分企业锅炉未采取有效的脱硫措施;区内部分企业未设置
COD
在线监测仪;区内大多企业排污口设置不规范。
(
3
)生态建设
产业园对河流、道路、不同用地功能区的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因地处盐碱地,绿化成活率较低,适宜树种较少,园区绿地系统建设、河口水源生态保护措施不够,距原环评规划与批复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
(
4
)现状环境质量
大气环境各因子中
SO2
、
NO2
、
TSP
、
PM10
等浓度虽未超标,但多数监测点的浓度增加,五灌河、新沂河水质总体水质有所好转。底泥监测数据结果表明,底泥中各项因子均未超标。地下水和土壤中各监测因子均能达到相应标准。声环境监测值有所增加,但基本能达到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
(
5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
园区积极倡导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审核,清洁生产工艺普遍采用。目前已经有
15
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在循环经济方面,园区内产业链衔接和资源再生利用、循环利用程度较低,园区正在加大力度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高效利用的产业链,并积极引导和鼓励区内企业建立
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
(
6
)环境管理
原环评及批复中规定的开发区例行环境监测方案落实尚不到位,部分监测项目根据实际情况有所改动,监测设备不足。在园区风险管理方面依然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和漏洞,应结合各企业的生产及贮运情况,进一步完善事故防范和应急措施。
四、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要点
(
1
)总体要求
完善区域总体规划,按照总体规划、原环评批复及产业政策要求,并根据产业园内实际发展情况逐步淘汰投资规模小、生产工艺落后、污染重的企业,引进投资规模大、生产工艺先进、污染轻的企业。合理布局企业分布,对于分散的同类型企业加快集聚。实行绿色招商,提高企业入区门槛指数。对排污大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产业升级,以削减其总量、结合产业园总量控制的要求,通过区域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寻找适当的总量削减和平衡途径。
(
2
)严格招商选商
在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11
年本)》、《江苏省工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苏政办发
[2006] 140
号)、《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2004
年)、《省政府关于印发推进环境保护工作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苏政发
[2006]92
号)、《关于切实做好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的通知》(苏环管
[2006]98
号)等产业政策,原规划、环评及批复要求基础上,鼓励工艺先进、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水平高的企业进行改扩建;鼓励清洁生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低能耗、低污染的项目进区;严格限制有“三致”物质、恶臭气体排放企业入区。
(
3
)完善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尽快实现园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投入运行;加快推进产业园供热管网、燕尾港镇生活区污水管网的建设进程;加快区域斯达集中供热中心建设进度
。
(
4
)企业污染控制措施的整治
区内企业自建的小锅炉或燃煤导热油炉限期拆除;区内实现集中供热前,区内自建小锅炉未安装脱硫设施的企业应加快锅炉的脱硫措施改造进度;未按照要求设置事故池、未安装
COD
在线监测仪企业尽快完善;要求区内相关企业尽快完善排污口规范化工作。
(
5
)生态建设
加大风景林栽植和景观设施配置,使符合生态园区的规划要求;针对区内各种绿地类型道路绿地、生产防护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公共绿地的不同功能特点,采用多样的绿化形式,不仅要进一步提高其绿地覆盖率,而且从绿地景观质量上达到一个新的台阶。
(
6
)环境管理
园区一方面应加强与灌云县环境监测站合作,如期开展监测,加大对区内生态环境的监控力度;另一方面需要添加一定的监测设备,提升自身的监测能力。园区应结合各企业的生产及贮运情况,进一步完善事故防范和应急措施。
(
7
)加快生态型工业园区建设步伐
积极构建生态型产业链,增强灌云县临港产业园工业体系的稳定性和柔度。优化产业结构,逐步达到各支柱产业之间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提高园区抗市场冲击的能力。改善投资结构,提高科技含量,增强竞争力。
五、回顾性环境影响评价结论要点
灌云县临港产业园内主要产业以化工、染料、医药为主,但部分企业清洁生产水平较低,园区总体清洁生产水平和循环经济水平有待提高,与环保主管部门的要求和生态型工业园区的标准尚有一些差距。园区建区以来实施了一系列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区域污染问题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环境质量仍不容可观。区域集中供热中心正在筹建中,其它环保基础设施基本建设到位,环境管理及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预案较为完善,产业定位基本符合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要求。
综上分析,园区通过贯彻循环经济理念,进一步科学招商选商,构建生态型产业链,优化废水收集管理体系和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落实节能减排任务,加强建成区内各河道的综合整治工作,加强废气特别是无组织排放废气的管理,严格能源结构管理,落实生态建设要求,强化环境管理体制的前提下,污水处理、集中供热等基础设施有效地运行,各类污染物排放得到较好的控制,对区域及各保护目标的环境影响可进一步降低,区域环境基本能够满足功能要求,可实现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
六、公众查阅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的方式
公众可采取网上留言、电话告知等方式查阅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并与评价单位联系。
七、公众提出意见的起止时间
本公示发布后的
10
个工作日内。
八、委托单位联系方式
委托单位:灌云县临港产业园管委会
联系人:孙良军
联系电话:
0518-88165076
联系地址:灌云县临港产业园管委会
九、评价单位联系方式
评价单位:连云港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联系地址:连云港市新浦区朝阳中路
8
号,邮编
222001
联系人:丁乃春
联系电话:
0518-85521401
电子邮件:
dingnc2008@126.com
灌云县临港产业区管委会
2012
年
6
月
29
日